姜堰区“校园餐”食材全过程加工操作规范(试行)
信息来源: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发布日期:2024-10-27 18:23 浏览次数:

为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暖心暖胃”行动,持续推动学校食堂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确保食堂食品安全、学生吃得营养健康,全力打造师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食堂,特制定全区学校食堂食材全过程加工操作规范。

一、洗菜标准

食品原料必须洗净后使用,各类水池有明显标识标明用途,分类清洗蔬菜、荤菜和水产品。

(一)蔬菜清洗标准   

蔬菜类洗菜坚持“一浸二洗三清四查”要求。

1.一浸:将蔬菜(主要指叶类蔬菜)放入清水中浸泡(浸泡时间为20分钟以上),去除蔬菜表面的泥土、杂质和可能的农药残留,浸泡后应仔细清洗一遍,做到每片叶子清洗到位。

2. 二洗:进一步清洁蔬菜,使用流动的清水将蔬菜表面的污物冲洗干净(对于土壤较多的根菜类蔬菜,用手反复搓洗,确保表面无残留污物,彻底清洁)。

3. 三清:彻底清洗清除蔬菜上的污物和残留物,在清水池中浸漂适当时间,确保蔬菜干净卫生。

4.蔬菜清洗结束后,安排专人检查,签字确认清洗干净。

(二)荤菜清洗标准

1.肉类

(1)清洗。将分块好的肉类、禽肉类等食材放入清水中进行清洗,去除残渣、血水及漂浮物等。

(2)焯水。将清洗好的肉类、禽肉类等食材进行焯水,去除腥味,同时起到一定的定型效果。

(3)二次清洗。将焯水好的食材放入流水中再次进行清洗,直至清洗干净。

2.水产、海产类

(1)流水清洗。将水产、海产类食材放入流水中进行清洗,确保食材干净、无漂浮物、无内脏残留等。

(2)注意清洗顺序。在清洗时,应先清洗内脏和缝隙,再清洗表面。

3.鸡蛋

使用鸡蛋前,剔除变质鸡蛋,清洗干净蛋的外壳,必要时消毒外壳。清洗后的鸡蛋应尽快使用或存放在洁净容器内。鸡蛋清洗水池及鸡蛋液存放容器必须专用。

荤菜清洗结束后,安排专人检查,签字确认清洗干净。

二、切菜标准

切制按所用工具不同,可分为手工切制和机器切制。盛放或加工制作蔬菜、荤菜、水产品等食品原料的工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并有明显区分标识。

(一)手工切制

1.切片: 用刀切厚薄适中的片,一般分为厚、薄两种:

(1)厚片:厚6mm左右

(2)薄片:厚3mm左右

2.切丝:一般切法是先起厚薄适中的片,后再切成长度适中的丝,丝的长度一般在5cm左右。丝分为粗、细两种:

(1)粗丝:厚、阔各4—6mm;

(2)细丝:厚、阔各3mm左右。

3.切丁:丁的种类较多,一般切法是先改成8mm左右厚的片,后直刀切成宽8mm左右的条,最后切成8mm左右的丁。

4.切条:先起厚片,后直刀切成条,长、厚约6mm。

5.切块: 块的标准根据菜式的不同有所区别,一般切成菱形或方块,大小以3cm左右为宜。

(二)机器切制

1.切肉机:可用于一般肉类食品的切制,有厚片和中片两种切制厚度可选择,可切片和丝。

(1)切片:将原料先改成4cm左右见方的块,然后根据加工要求选择厚或薄片投料口,将原料投入,就有片成品从出料口送出。

(2)切丝:先将原料改成4cm左右的片,再将片整齐平放入中片投料口,就有丝成品从出料口送出。

2.瓜果切制机:可将一般瓜果切成片、丝等规格,每种规格各有相应的专用刀片。切制前先安装上述所需刀片,再将原料改成小于投料口大小的块,放于投料口即有相应成品送出。

3.绞碎机:可将一般肉类加工成粗末和细末两种规格的切制成品;也可用来将较细纤维的姜、蒜等原料绞制成茸。

三、配菜标准

每餐的配餐计划应符合色、香、味、养、质多样性的要求。每周食谱中不宜过多供应油炸食品,不使用灌肠类食品。

1.味道:配菜时,要考虑到主菜和配菜的味道是否相协调,是否能够互相衬托。例如,如果主菜是咸味的,那么配菜可以选择清淡或甜味的,以达到口感的平衡。

2.质地:配菜时,要考虑到主菜和配菜的质地是否相搭配,是否能够互相补充。例如,如果主菜是嫩滑的,那么配菜可以选择口感较有嚼劲的,以增加菜肴的层次感。

3.色泽:配菜时,要考虑到主菜和配菜的颜色是否相搭配,是否能够形成美观的色泽对比。例如,如果主菜是深色的,那么配菜可以选择浅色的,以使菜肴颜色更加丰富。

4.形态:配菜时,要考虑到主菜和配菜的形态是否相协调,是否能够形成有趣的形态对比。例如,如果主菜是圆形的,那么配菜可以选择条形的,以增加菜肴的形态变化。

四、炒菜标准

1.调味:根据菜肴的口味需求,适量添加盐、酱油、糖、醋、料酒等调味料。调味料的搭配和量的添加应坚持科学合理、营养健康的原则,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规定,6-10岁、11-13岁、14-17岁学龄儿童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4克、5克、5克,烹调油摄入量为20-25克、25-30克、25-30克,建议每生每餐食盐摄入量不超过3克,烹调油摄入量10-15克,随学生年龄段变化适当调整,适当兼顾学生口味和本地饮食习惯。

2.火候控制:炒菜时需要根据食材的特性和菜肴的要求来控制火候。通常,快速炒菜需要大火快炒,以保持食材的新鲜和口感;而炖菜需要小火慢炖,以使食材充分吸收调味料的味道。食物烧熟煮透的食品,加工制作时食品的中心温度应达到70℃以上。

3.翻炒技巧:在炒菜过程中,需要用锅铲快速翻炒食材,以确保食材均匀受热和入味,翻炒的技巧和频率会影响菜肴的口感和颜色。

4.烹饪顺序:根据菜肴的要求和食材的特性,合理安排烹饪的顺序。

5.烹饪时间:炒菜时间根据不同的食材和菜肴类型而有所不同。一般快速炒菜(如炒蔬菜)需要在10分钟左右完成,以确保蔬菜保持脆嫩和鲜艳的颜色。而炖菜或煮菜则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在10分钟以上,以确保食材充分煮熟和入味。

6.卫生安全:在炒菜过程中,需要注意食材的卫生和安全,保证食材质量。成品和半成品在加工完成后应及时加盖保鲜膜,以防止异物污染;存放时应分类放置,避免交叉污染。

五、炖菜标准

1.焯水:对于某些肉类和海鲜,提前进行焯水可以去除血水、腥味、泡沫。焯水时加入姜片、料酒等可以帮助去腥。

2.煸炒:在炖菜之前,可以先将部分食材进行煸炒,如炒肉类或炒蔬菜,以增加食材的香味和口感。

3.调味:根据菜肴的口味需求,适量添加盐、酱油、糖、醋、料酒等调味料。调味料的搭配和量的添加应坚持科学合理、营养健康的原则,适当兼顾学生口味和本地饮食习惯。

4.火候控制:炖菜需要小火慢炖,以使食材充分煮熟和入味。火候太大容易使食材煮烂,影响口感。食物烧熟煮透的食品,加工制作时食品的中心温度应达到70℃以上。

5.加水:在炖菜时,加入适量的水,确保食材在炖煮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调味料的味道。水的量应该没过食材,但要避免加水过多,以免汤汁过于稀释。

6.烹饪时间:炖菜的烹饪时间根据不同的食材和菜肴类型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炖菜需要30分钟至1小时左右,以确保食材充分煮熟和入味。

7.炖煮技巧:在炖菜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火候和加水,确保食材的口感和味道。同时,适时搅拌食材,避免粘锅和煮烂。

8.最后调味:在炖菜快熟时,可以适量调整盐、酱油等调味料,以确保菜肴的味道适合。

六、蒸饭标准

1.准备食材:选用新鲜的大米,确定所需的大米量。

2.清洗大米:将大米用清水搅拌冲洗两次以上,直到水基本清澈为止。注意不要过度清洗,以免流失大米的营养成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食堂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洗净的大米浸泡适当时间。浸泡有助于软化米粒,缩短蒸煮时间,使米饭更加松软。注意某些种类的大米可能不需要浸泡。

3.调整米和水比例:根据米的吸水性,将米和水按照适当的比例放入蒸箱中,一般米和水的比例是1:1.2(具体比例需要根据米的种类进行调整),也要注意水位,避免水过多或过少。

4.加热蒸煮:将清洗好的大米和水放入蒸箱进行蒸煮,蒸箱要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以保持米饭的温度和湿度,期间不要频繁打开锅盖,以免影响蒸煮效果。蒸煮时间通常为30分钟到1小时,具体时间根据米的种类和量的多少进行调整。

所有食材加工结束后,安排专人提前试吃,签字确认没有问题后进行配送。


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2024年10月27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姜堰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