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镇街(园区)动态
天目山街道“六尺小巷”畅通社区治理“内循环”
信息来源:姜堰区天目山街道 发布日期:2021-06-28 17:32 浏览次数:

天目山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巷陌纵横,邻里之间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社区干部经常遇到“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尴尬局面,为畅通社区治理“内循环”该街道结合典故打造“六尺小巷”,化“堵心墙”变成了“睦邻墙”。

一是“议事小院”疏通治理“毛细血管”。小巷要不要打造提升?如何打造提升小巷?我们该做点儿什么?端午佳节,在社区“议事小院”,居民代表围坐一起,围绕上会的三个问题,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为根本解决小巷治理难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小巷居民围绕小巷睦邻文化建设,提出从文化引导、环境整治、邻里相助三方面着手,精心打造“六尺小巷 幸福邻里”社区服务品牌。经过1个多小时的协商讨论,《六尺小巷居民自治公约》新鲜出炉。“六尺小巷讲礼让,互帮互助齐守望;人心相隔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252个字的公约涵盖了环境治理、破除迷信、远离赌博、尊老爱幼、睦邻友好、居民自治等方方面面。“议事小院”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协商解决的平台。通过走访登记、张贴公告及居民微信群交流等方式,重点收集居民最关心的急难热点问题,提交小院议事会讨论,共同协商解决。

 二是“睦邻小组”激活治理“红色细胞”。65岁的黄奶奶孤身一人住在小巷中,日前,因点蚊香不小心引起火灾,顷刻间火势凶猛。小巷居民全员出动,从最近的“鹿鸣泉”老井中提水,没等消防车到达就扑灭了大火。安顿好黄奶奶后,邻居们一起协商,次日一大早,修房、刷墙、捐款,黄奶奶的房子很快恢复原样,“鹿鸣泉”见证浓浓邻里情的佳话传遍小巷。为讲好“小巷故事”,振兴社区“睦邻小组”走街串巷,梳理挖掘资料,在刷新巷道“颜值”、提升巷道“气质”的同时,塑造小巷“邻里文化”氛围。长期在小巷生活的97岁开国将士俞洪兴、92岁抗美援朝老党员袁长德、77岁全国劳动模范李正红等模范人物的故事逐步“浮出水面”,“鹿鸣泉”的睦邻友好传说也更加深入人心。道德模范在身边,榜样力量沁人心。振兴社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积极倡导文明新风。组织评选“小巷”邻里好人,每季度推荐评选小巷“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培养邻里共识,推动美好共建,实现幸福共享。
       三是“志愿小队”直达治理“末梢神经”。天目山街道振兴社区根据居民的特长和志愿,成立了红、银、蓝三色服务队,实现“小巷”居民自治服务网络全覆盖。小巷“蓝色”服务队搭建起“10分钟”服务圈,居民随时可以在小巷“心愿墙”和“圈圈”服务群发布微心愿,“蓝色”服务队及时认领并提供服务。小巷“银发”调解团里德高望重、有化解矛盾丰富经验的离退休老党员免费提供纠纷调解、心理咨询、情绪疏导、法律援助等服务,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余热。小巷“红色”志愿队对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独居老人实施“一对一”结对关爱帮扶,组织开展“温婉三八”“浓情端午”“童享六一”“梦圆中秋”等联谊活动,让居民在节日中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下一步,该街道将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邻里自治新路径,争取早日实现社区包办转变成社区主导、居民参与自治的互动中来,让“六尺小巷”成为干群连心点、矛盾化解处、居民集聚地,进一步提升小巷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姜堰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