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麦秋播紧扣“稳粮保供、单产提升、粮食安全”,以“提高播种质量目标”为核心,在内外三沟配套、适期适墒适量播种、适度镇压、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上下功夫,确保全苗、齐苗,培育壮苗越冬,夯实来年夏粮丰收基础。具体意见如下:
一、坚持底线思维,稳定夏粮面积
夏粮面积落实充足,争得全年粮食主动。各镇街要深刻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切实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要结合实际,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村组,确保夏粮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不降低、粮食质量不下降。
二、推广优良品种,落实品种布局
优良品种是夏熟丰收的重要基础,各镇街要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努力落实好小麦品种布局,扩大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努力推动建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强化与面粉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联动,扩大订单生产。主要种植镇麦18、农麦88、扬麦25等高产稳产品种,示范种植扬麦34、扬麦46、苏隆128等高产高抗新品种。
三、抓住关键技术,提高秋播质量
1、适期适量适墒播种,努力压缩晚播面积。我区小麦适期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适期播种坚持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2 万-16 万之间;迟于播种适期的,每晚播一天约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适期播种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需依据推迟时间适度逐渐加大播种量。早播、适播田块要防止播种量偏大、导致群体偏大,后期倒伏风险增加,晚播田块要防止播种量不足、基本苗偏少,导致群体小和穗数不足现象。同时,也要根据墒情、秸秆还田整地质量等影响出苗和成苗的因素适当调节播种量。适墒播种,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较为适宜,粘土地区或墒情不足时,播后要及时洇水补墒,促进齐苗,千万不能等雨出苗。土壤湿度过大或遇连阴雨天气时,要坚持“宁迟勿烂”原则,播前要积极采取排水降渍措施,创造适宜墒情,避免烂耕烂种。
2、农机农艺结合,努力提高秸秆还田和耕整地质量。一是碎草匀铺。水稻收获时选用机械要确保切碎和匀铺装置使用效果达标,要求留茬高度控制在10cm以内,碎草长度控制在5-8cm,秸秆越碎越好,铺撒越匀越好。如若前茬收获时留高茬达30-40cm,应采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灭茬粉碎作业,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二是深埋匀埋。墒情适宜时,可采用耕翻、犁旋一体、深旋耕等方式埋草,示范应用铧犁深翻。碎草匀铺质量较好的情况下,旋耕埋草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cm以上,确保秸秆分布深而均匀,严防秸秆堆积成团,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三是精耕细作。当前大面积生产上使用的复式作业播种机因受动力限制、秸秆量大、土壤质地差等因素影响,播种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在使用复式作业机播前应增加一次旋耕灭茬整地作业,以提高播种质量。
3、施足基肥,科学运筹,控制总量,提高利用率。小麦亩产 500-600 公斤的亩总施氮量一般掌握在16-18公斤纯氮,一般适期播种田块亩施45%复合肥25kg、尿素7.5-10kg,可根据土壤基础肥力适当增减。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要增施速效氮肥10%左右,特别是氮肥不足的要早施苗肥,基苗肥应达到计划总施氮量的50-60%,特别需防止早春过早过量施肥、避免拔节肥施用偏早。
4、立足防灾减灾,落实好抗逆应变技术措施。一是应用药剂处理,壮苗防病。大力推广小麦种子包衣(拌种)技术,提升种子处理覆盖率,控制种传土传病害,降低病虫发生基数。一般播前3-5天,选择晴好天气晒种4-6小时,晒种后可进行药剂拌种,拌种的麦种需晾干后播种,一般当天拌种当天用完。二是及时配套沟系,排涝降渍。小麦播种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进行田间机械开沟,每3-4m开挖一条宽20cm、深20-30cm的竖沟,距田两端横埂2-5m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m增开一条宽20cm、 深30-40cm的腰沟,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cm、深40-50cm,并与外沟连通。田头沟需与外沟完全连通,要始终注意清沟排水、降渍防湿。三是合理镇压化控,提墒保湿防灾。稻茬小麦播后要根据墒情适度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密接,弥合土缝,提墒保温,促进齐苗。冬前苗期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度镇压,确保安全越冬。对未拌种化控,冬前和初春出现旺长趋势的麦田,采取镇压或化控等措施,适度抑制旺长。四是科学化除化控,控草控旺。化学除草要坚持“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科学用药”的防除策略,播后苗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喷药化除,务必要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掌握在冷尾暖头气温适宜时打药,防止冻药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