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是我区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枯孕穗或枯白穗。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种子药剂处理,小麦种子包衣(拌种)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80%以上,既增强了麦苗的素质,同时也降低了生长前期纹枯病的发病程度。
去年秋播以来,受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等因素影响,田间湿度较低,十分有利于蚜虫、麦蜘蛛发生;近期,我区出现降水过程,加之气温回升,田间郁闭程度增加,利于纹枯病扩展危害。预计蚜虫中等偏重发生、纹枯病中等发生、茎基腐偏轻发生。为此,望各镇(街道)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预防,强化分类指导,科学打赢春季以纹枯病为主的小麦病虫防控第一仗。
一、发生情况
纹枯病:据本站3月10日调查20块小麦田,其中有3块田查见病株,见病田块率15%、平均病株率0.33(0-4.55)%,略低于去年同期(去年3月4日调查,见病田块率22.73%、平均病株率0.46%)。系统田3月10日调查,病株率7%,低于去年同期(去年3月12日病株率17%)。下一阶段,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麦苗群体增大,郁敝程度增加,纹枯病将进入快速上升期,加速侵染茎秆。若不及早控制,会造成倒伏、枯白穗等,影响小麦产量。
蚜虫:据近期普查,我区麦蚜虫和麦蜘蛛发生程度重于去年同期,部分重发田块最高百株蚜量达295头,麦蜘蛛每尺单行虫量最高达85头。
二、防治意见
针对今年特殊的天情、苗情、病情,各镇(街道)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加强调查,针对病情分类指导,确保适期防控,提高防治效果。
1.及时清沟理墒,保持沟系畅通,确保雨止田干;并通过控制草害、合理施肥等措施,增强植株抗逆性,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适期用药防治
小麦返青拔节期,可选用井冈霉素等提前开展预防。小麦拔节初期,田间病株率达10%时,可亩用240克/升噻呋酰胺SC 25克+43%戊唑醇SC 15克(或25%吡唑醚菌酯SC 25克),或75%肟菌•戊唑醇WG 15克(根据农业农村部“小麦茎基腐病应急防治推荐用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对该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同时对白粉病也有控制效果,对白粉病高感的小麦品种,可加入醚菌酯进行预防)。丰产方和重发田块第1遍药后隔7-10天用好第2遍药。
要注重对麦蚜虫、麦圆蜘蛛的防治。可加入噻虫·高氯氟、联苯·噻虫嗪、阿维·吡虫啉等药剂一并防治。同时结合小麦茎基腐病、白粉病、锈病等一起预防。
以上药剂,对水45公斤左右喷雾,药液要喷到麦苗茎基部。使用无人机飞防的一定要用足药量和水量,保证防效。在病虫防控的同时,可结合苗情,添加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如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噻苯隆、二氢卟吩铁等,提升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助力小麦单产提升行动。
注:请各镇街对小麦黄花叶病发病田块进行认真普查,建立病田档案,以便为秋播更换抗病品种、轮种双子叶作物做准备。近期小麦黄花叶病进入发病高峰,发病重的田块,应增施钾肥促进苗情转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姜堰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