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2023年第4期——2023年全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信息来源:姜堰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3-05-04 08:25 浏览次数:

2022年是水稻生产受自然天气影响最大的一年,苗期高温以及花后温度降低对水稻高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也突显了水稻生产上应用防灾抗灾稳产技术的重要性。今年,我区紧紧围绕“一稳三提”(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目标,抓好水稻优质主导产业,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构建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大直播稻管控和技术指导,强化机艺融合,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质增效。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切实做好2023年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夯实秋粮生产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一稳三提”目标,着力推进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断强化技术指导,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一着不让抓好水稻各项稳产增产措施的落实。

2.工作目标。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确保41.76万亩以上;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面积占比96%以上;抓好部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项目2个万亩片、2个5000亩示范片和22个千亩示范片,重点打造11个百亩方高产典型;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响“姜堰大米”优质稻米品牌,全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示范应用四项技术

1.调优品种种植结构。大面积生产继续以南粳9108为主导品种,推广种植泰香粳1402、武育粳528等泰州本土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泰香粳1402是泰州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第1个优良食味品种,迟熟中粳品种,熟期较南粳9108早2-3天,高产稳产,分蘖性强,出米率高,耐存贮;武育粳528是早熟晚粳品种,高产潜力大,后期灌浆快,抗倒性强,推荐我区南部地区种植。

2.普及水稻“三控”育秧技术。三控:控种稀播、旱育控水和化学调控。技术要点:①稀匀精播。适当增加每亩用盘量,适当降低单盘播种量,做到均匀精细播种;②控水旱育。2叶1心期前,以湿润管理为主,确保秧苗不卷叶。2叶1心期后以旱育管理为主,基本上不需补水。在补水方式上可采取浇水或灌水,尽量减少灌水次数,做到速灌速排(灌跑马水);微喷灌技术是控水旱育的最佳途径。③化学调控。一是应用壮秧剂。壮秧剂集营养、调酸、化控、消毒于一体,在旱育秧上应用效果明显。壮秧剂本身含有一定量的多效唑,对秧苗高度有一定控制作用,但一般维持15-20天,以后壮秧剂控高效果逐渐消退,秧苗明显窜高。二是多效唑化控。在秧龄延长情况下还须施多效唑。多效唑对秧苗高度控制一般可维持4个叶龄;多效唑施用宜早不宜迟,应1叶1心~2叶1心期施用;随着叶龄的增加,多效唑用量也必须相应增加。每50张秧盘1叶1心期、 2叶1心期适宜用量分别为3克、4克。

3.示范水稻新型苗床调理剂—苗壮丰。N-P2O5-K2O总养分≥210 g/L(140-45-25),有机质含量≥30g/L ,pH值≤6,微量元素≥5.5(其中Zn≥2.0 ) g/L,还添加了改善根际环境、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光合效率等成分,与现有的固体产品相比,操作简便,而且培育壮秧,促早发,保活熟;高产且优质。使用方法:①播时喷施:底土铺好后(扫或刮平),将本产品与水兑匀,均匀喷施于底土上,然后播种、盖土;②播后喷施:播种结束后,将本产品与水兑匀,均匀喷施于盖土上;③立针期喷施:立针期(芽嘴破土而出),将本产品与水兑匀,均匀喷施于盘面上。每张9寸秧盘喷施8克、7寸秧盘喷施6.6克。④拌种(包衣):将本产品与种子(干籽)充分拌和(最好采用包衣机),每公斤拌(包)12.5~15公斤种子(秧龄长拌(包)12.5公斤,秧龄短拌(包)15公斤)。

4.推广绿色丰产高效技术模式。

⑴机插高产粳稻叶龄诊断精准高效施肥技术。核心要点:选用适合区域条件的节肥丰产优质粳稻品种,依据不同类型土壤下机插粳稻品种目标产量及其需氮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及测土配方参数,建立氨、磷、钾适宜施用量、施用比例与施用时期;依据机插粳稻丰产优质高效群体形成动态及其生育诊断技术指标,对肥料投入进行动态精准调控,构建形成单季,最大限度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水街道大杨村井贤农场2019年亩产835.2kg,最高田亩产853.4kg;2020年 亩产750.4kg,最高亩产754.4kg。

⑵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一项农机农艺结合技术。通过在6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上加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水稻机械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苗侧5cm、深度4cm的沟中(见下图)。该技术可促进秧苗根系对肥料的吸收,加快水稻前期生长,同时减少肥料损失。技术要点:①一次施肥。适于整地质量好、土壤肥力高的土壤。其肥料要求为含氮25%以上的缓控释掺混肥料,其中缓释氮占总氮比一般不低于40%。亩用量一般为50-60kg/亩。②一基一追。适于整地质量和土壤肥力一般土壤,采用“基肥+拔节期追肥”的两次施肥模式。基肥采用含氮25%以上的高氮配方肥,用量一般为35-40kg/亩。③一基两追。适于保水保肥弱的土壤。采用“基肥+分蘖肥+拔节期追肥”的三次施肥模式。基肥采用含氮25%以上的高氮配方肥,用量一般为25-35kg/亩。

⑶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是以确保水稻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控制水稻病虫为害为目的,优先采取的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技术要点:智能测报: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应用智能测报设备、实施精准测报;农业生态防治:选用抗性品种,采取减施氮肥、适度搁田、健康栽培、种植紫花苜蓿休耕等措施减轻病虫害发生;理化诱控:秧田覆盖无纺布,阻断害虫迁入和产卵;选用香根草、芝麻、向日葵、菊花等减轻螟虫危害,利用杀虫灯诱杀害虫,降低虫口基数;生化控制:选用苦参碱、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开展防治;化学防治:种子处理+出嫁药;大田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开展统防统治。

三、突出三项重点工作

1.创新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以水稻示范片建设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绿色、高质、高效”目标,加快推广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多抗高产的水稻品种,应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料等绿色投入品,推广生态栽培、病虫草绿色防控、缓混一次性施肥、轮作换茬等绿色技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建立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扶持机制,调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稻米加工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示范片建成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优质优价收购、品牌开发的产业化基地。强化专家挂片指导制度,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蹲点包干服务,落实关键措施,提高稳产增产、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到位率。

2.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千方百计压减直播稻,大力宣传机插秧优点和直播稻缺点,发展专业化、社会化育插秧服务,鼓励和引导种植户应用机插秧技术。围绕水稻生产全程解决方案,加强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加强分类管理。强化农情监测调度,科学精准掌握苗情、水情、虫情、肥情,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意见和促控措施。探索开展水稻苗情智能监测、“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应用试验,提高水稻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水稻生育进程,制定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促进灾后生产恢复,减轻灾害损失。

3.推进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观摩培训,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培育推介。加强中高端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宣传推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集机耕机收、育秧机插、植保管理、收割烘干、加工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支持和参与以稻米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建设,指导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努力建立从种植、收获、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推进“姜堰大米”品牌建设,推动“新三品一标”的资格认证。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稻米品鉴评比活动,加强品牌包装宣传营销。推进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承弘扬稻作文化,丰富“味稻小镇”内涵,不断提升建设层次。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姜堰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