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期为水稻多种病虫发生过渡期,做好秧苗期病虫防控,用好“揭膜药”和“出嫁药”,可有效压低病虫基数,控制秧田和水稻大田前期稻叶瘟、螟虫、灰飞虱等病虫危害,具有防治面积小、用药少、成本低等优势,有利于推迟大田第一次病虫总体战的时间,特别是今年内源性、钻蛀性害虫(大螟、二化螟)发生危害的趋势严峻,带药移栽尤其重要。希各镇(街道)充分认识秧田期病虫防治的重要性,做好秧田期病虫防治工作。
一、发生情况
1、苗稻瘟
稻瘟病老病区,由于田间菌源充足,一旦气候适宜,水稻秧苗易感苗稻瘟,尤其是感病品种、密度高、氮肥足、长势嫩和秧龄大的田块,发生概率要高于其他田块。
2、秧田灰飞虱
当前小麦正收脱,麦田灰飞虱迅速向秧池迁移,大部分秧池处于无纺布等的覆盖状态,目前,已揭膜秧池承载虫量相对较大,亩虫量平均6.58(1.19-10.24)万头,与去年同期虫量相仿。随着夏熟作物的成熟收割,灰飞虱将不断向秧苗上转移扩散和刺吸传毒,秧田虫量仍将大幅度的增加。
3、螟虫
发生时间比去年早,蛾量大、持续期长。预计今年螟虫偏重发生。
二化螟:据性诱剂测报,4/2始见(俞垛和娄庄),早于去年5天(去年4/7)。截止6/2天目山、张甸、溱潼、俞垛和娄庄镇的6个观测点平均单只累计蛾量499.8(176-1091)头,是去年同期的2.8倍(去年同期176.7头)。天目山、娄庄、张甸、溱潼、俞垛和大伦测报灯累计平均诱蛾205(25-597)头,是去年同期的3.7倍(去年同期55.6头),其中俞垛单灯累计诱蛾597头。
大螟:据性诱剂测报,4/9始见(娄庄),早于去年1天(去年4/10)。截止6/2张甸、溱潼、俞垛和娄庄镇的6个观测点平均单只累计蛾量2671.1(479-4272)头,是去年同期的5.8倍(去年同期461.2头),且已远高于去年全年的平均诱集量(去年截止9月上旬平均529.4头)。天目山、娄庄、张甸、溱潼、俞垛和大伦测报灯累计平均诱蛾1026(233-1806)头,是去年同期的7.7倍(同期134.6头),其中俞垛单灯累计诱蛾1806头。
随着早播秧苗叶龄增大,其相对承载螟虫的有效卵量将进一步上升,危害趋势是近年来最重的,因此提醒农场主一着不让抓好秧田螟虫防治,用好“出嫁药”。为确保效果,要适当增加用药量,有条件的可以加入杀卵药剂,有效控制一代大螟对大田的危害。
二、防治意见
1、防治策略
对一代螟虫(二化螟、大螟),应坚持“狠治一代压基数,狠治秧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秧田期灰飞虱,应坚持“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
2、防治时间
水稻秧田第一次防治在揭膜后2天用药,预防细菌性基腐病和立枯病;第二次在移栽前2-3天用好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
3、防治药剂
防治灰飞虱:亩用25%吡蚜酮悬浮剂25克或5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10克(虫量大的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防治螟虫(二化螟、大螟):亩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10克
预防苗瘟:亩用40%三环唑悬浮剂30-40克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克
预防细菌性基腐病:20%噻唑锌悬浮剂125克
促根壮苗:亩用穗满多30-40克。
选以上药剂对水30公斤喷细雾,要注意药剂合理混配并交替使用且水量要足,防止浓度过高伤苗。
三、注意事项
1、宜早晚用药,用药前应先洇水或浅水护苗;
2、用药期间,注意风向,避免桑园和蚕室、以及蜜蜂,确保安全。
秧田防治稗草、千金子:在秧苗2.5叶时,排水后,亩用40%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悬剂100毫升,对水20公斤左右进行化除,药后1-2天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