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高峰期,也是小麦后期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赤霉病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我区小麦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此时正是病虫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根据4月份的天气趋势,结合菌源、品种抗性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区小麦穗期赤霉病大流行风险仍然较高。因此,望各镇(街道)牢记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的经验与教训,引起高度重视、强化田间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控技术宣传指导工作,主动出击,全力打好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确保夏熟作物丰产丰收和质量安全。
一、发生趋势
1、赤霉病 今年前期雨水偏少,近期温度持续偏低,多云寡照天气居多,预计今年小麦抽穗扬花期与常年相仿,较去年略迟;适期播种面积较大,但晚播面积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全区小麦生育进程差异较大。预计全区小麦赤霉病呈偏重至大流行趋势。(1)品种抗病性不强。今年我区小麦种植面积43.83万亩,主要包括农麦88(21.53万亩)、镇麦12(6.24万亩)、扬麦25(9.14万亩)、扬麦23(1.48万亩)等,其他5.44万亩,其中大部分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较差。(2)菌源充足。据我站4月1-3日调查白米、大伦、三水街道、天目山街道等镇街,调查总枝数2287,带菌枝数95,平均枝带菌率为4.15(0-10.33)%,低于去年(去年同期枝带菌率11.53%),但已满足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条件。随着后期雨水增多、气温升高,稻桩子囊壳带菌率仍将继续上升,为病害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3)抽穗扬花期持续时间长。据区作栽站分析,我区今年小麦大面积抽穗(扬花)时间集中在4月18-20日,但不平衡性较大,由于天气的异常、播种的早迟、品种的特性,小麦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极不整齐,扬花早的在4月中旬初,扬花期晚的预计要到4月25日后,相差15天以上,显著增加了小麦易感病生育期遭遇多阴雨天气的几率。(4)气候条件适宜。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中下旬我区有2-3个明显过程性降雨,与我区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和扩展,进一步加重危害。
2、白粉病 见病晚,我站3月27日在感病品种苏隆128上首次查见,较去年晚4天,明显偏晚于常年。预计今年我区白粉病呈中等发生趋势,在高感品种上呈偏重发生趋势。3月27-29日,本站及张甸、娄庄、大伦、溱潼等镇调查66块田,见病田块率3.03%,去年同期在部分高感品种上零星发病。前期天气条件不利于白粉病发生蔓延,且种植大户在前期进行纹枯病防治时已对白粉病进行兼治,当前白粉病发病较轻。但随着后期气温回升,田间湿度条件适宜,部分高感品种后期有加重发生趋势。
3、锈病 据本站近期调查,暂未发现锈病发生。预计叶锈病偏轻发生,随着气温回升,田间郁闭,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扩展。在开展穗期病虫防治时,防治配方中可以加入三唑类药剂,提早预防。同时加强踏田调查,一旦发现锈病,应及时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封锁控制发病中心。
4、蚜虫 今年前期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发生,发生量明显高于去年。据站系统田定点调查,3月3日至4月3日百株蚜量分别为6、6、14、7、37、74头。3月29-30日普查38块田,平均百株蚜量48.1(0-350)头,前期部分未防治的田块百株蚜量可达1336头,要予以重视。预计今年穗蚜中等发生,部分播种早、小麦生长旺盛的田块,穗蚜偏重发生。
5、粘虫 成虫迁入期早于去年。据站性诱监测:成虫3月5日始见,比去年早9天;截止3月28日,性诱单只平均获虫38.5(18-59)头,高于去年同期(5.5头)。测报灯:成虫始见早于去年,大伦灯下3月11日首见2头,娄庄灯下3月21日首见1头。草把诱卵:3月15日始见,与去年始见期相同;截止3月28日百把获卵累计40块、5500粒,多于去年同期(20块、2200粒)。据室内卵孵进度推测,4月上旬田间出现低龄幼虫,预计偏轻发生。
二、防治意见
1、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保粒增重”的防治策略。
2、防治时间及次数
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第一次用药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见花打药),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隔5-7天用第二次药。施药后3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后期视天情用好第三次药。
3、防治配方
防治赤霉病:亩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50毫升或480克/升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60毫升或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30-40毫升+43%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
防治白粉病、锈病:亩用40%环丙唑醇悬浮剂20-25毫升或20%三唑酮乳油50-60毫升。
防治粘虫、蚜虫:亩用15%噻虫·高氯氟悬浮剂10-12毫升或2%阿维·吡虫啉乳油60-75毫升。
再加磷酸二氢钾25克+芸苔素内酯10克或叶面肥穗满多25-30克(近期低温多雨,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大,穗期使用叶面肥尤其重要,具有明显养根保叶、增产效果),对水20公斤细喷雾。
4、注意事项
(1)用药时间是否确当是决定赤霉病防治成败的关键,晴天扬花用药,如果扬花期多阴雨天气,应提前至齐穗期用药。
(2)以上配方轮换使用,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产生抗性,防效差,建议暂停使用。
(3)用足药量,以戊唑醇复配为主的,每亩戊唑醇纯药量要达到12克以上。
(4)穗期禁用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容易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5)施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助剂,增强药剂粘着性、吸附性和沉降性能,提高药效。
(6)用足水量(每亩用水量:植保机不少于30斤水;无人机高度不超过1.5米,水量不少于3斤),禁止粗喷雾,应避开早晨露水和小麦扬花高峰时间用药,防止影响防效或产生药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姜堰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