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姜堰区召开“努力推动姜堰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场,介绍姜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亮点成效以及下一步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科技创新是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我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
(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创新成立区委人才和科技创新委员会,与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一体化运行,实现人才科技工作融合推进、双向赋能;发挥区委人才科创委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各镇街(园区)、部门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整合政策资源,集中折算成积分红利,近三年累计兑现创新积分奖补资金超2亿元。
(二)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实施科技企业培育“雁阵计划”,构建覆盖科创项目、在孵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截至2022年底,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653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4家;获批省双碳“揭榜挂帅”项目2个,市“揭榜挂帅”重点科技项目3个、市“揭榜挂帅”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2个。
(三)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升。与泰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合作,在全市率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4家,开发区科创中心纳入产业研究院专业研究所管理序列,启动超精密智能装备研究所建设,为泰州首家加盟研究所;布局“1+4+N”离岸创新网络,挂牌上海、武汉、深圳3家离岸创新中心,建成15个企业离岸研发中心,招引科创项目20个;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6家。
(四)优质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优化“产业链创新导师团”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技术巡诊活动;率先组建泰州市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产业CTO联盟,为该领域全省首家CTO联盟。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入股天使投资基金,放大“苏科贷”放贷规模,今年以来完成“苏科贷”入库企业109家,发放科技贷款8715万元,同比增长超150%。
二、工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立足工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聚焦新形势下工业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强化高端要素供给,奋力跑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今年以来,新创成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全区现已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2家;出台《关于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工作意见》,以“企业+项目+平台”积极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坚持分类打造、特色发展,明确镇街(园区)各自产业承载及主攻方向,精准有效配置有限资源要素。1-7月,我区“1+4”重点产业规上工业开票占比达67.5%。
(二)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完成2090家工业企业的“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数据采集、企业体检、数据审核工作并形成评价结果。1-7月,我区占地面积3亩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5.21万元,同比增长88.97%;上半年,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1944.88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08%。同时,积极落实“双碳”战略,指导2家企业成功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品牌,深入推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能耗强度下降率和绿色创建水平始终居全市领先地位。
(三)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促进产业基础逐步夯实。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累计实施智改数转项目360个,其中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132个,计划总投资105.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3.7亿元,投资完成率70%,成功创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星级上云企业98家、省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培育对象8家。
三、重大项目是工业经济稳增长的“第一支撑”
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精准扩大有效投资,精心服务项目建设,切实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1-7月,我区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6个,总投资93.2亿元,其中“三比一提升”项目9个,总投资56.1亿元,项目建设成果位居泰州市Ⅱ类地区前列。两个项目成功申报省重大项目,振华海科海工装备项目总投资12亿元,扬电科技新能源箱式变电站项目总投资15亿元。
(一)人才支撑促进科技自立自强。致力集聚科创人才队伍,健全全区科创人才库,定期编制发布产业急需紧缺科技人才需求目录;搭建校园招聘和社会化招聘的平台,精心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加大对优质“双创”人才项目资助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居乐业配套服务制度。聚力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组织制定全区高技能人才培育方案,建立职业院校培养、岗位技能提升、新型学徒制推广、技能竞赛选拔等培养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对接,提高技能人才供给质量;定期评选“三水工匠”,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持续加大对技能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
(二)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姜堰经济开发区以财政投入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财政奖补科技创新支出年均超1000万元,截至目前,该区已拥有国家级单项制造冠军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江苏省民营科技型企业95家,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2022年,双登集团“高性能长循环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专项资金2000万元,是全省唯一的省“双碳”科技成果转化类揭榜挂帅项目。
(三)强链补链延链赋能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上强链,先后成立江苏省姜堰汽车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衡川新能源、华利、攀森等企业顺利完成了高企申报,陆续创成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项目招引上补链,攀森科技、衡川新能源填补园区相关产品领域空白;在培大育强上延链,组织成立新能源行业产业联盟,服务专员、驻厂专员常态化走访驻企,及时解决企业困难诉求,全力助推企业发展。
下一步,姜堰区将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走出具有姜堰特色的创新之路,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一是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聚力壮大企业创新集群,精准发力科技招商,为创新型企业培育积蓄源头供给,用好离岸孵化前沿阵地,深化科技企业培育“雁阵计划”,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聚力做强创新载体平台,加快完善“1+4+N”离岸创新网络,推进上海、南京、深圳、武汉离岸孵化中心和企业离岸研发中心建设,为人才和项目提供创新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指导区内重点企业与省市产研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全面增强科创核心竞争力;聚力盘活创新资源要素,实施“投、贷”金融联动,力争今年科技投融资突破1亿元,实现天使投资零的突破,做深做实“泰州日”“科技·人才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办出科技特色、姜堰特色,落实特色产业CTO联盟常态化沟通机制,不断提升产业链整体创新水平。
二是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着力推进工业企业高端化,一手抓企业培育,密切关注“小升规”培育库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一手抓集群强链,发挥好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推进资源利用集约化,瞄准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的低产企业,压茬推进低效闲置用地盘活提升,不断提高全区工业企业产出效益,全年整治提升企业500家、退出低端低效企业70家左右,进一步腾出发展空间;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实现机器换人,鼓励企业利用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实现新产品产业化,确保下半年创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4个、第二批省星级上云企业50家以上,力争全年30项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15件新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
三是在重大项目招引建设方面。强化产业链项目招引,聚焦“1+4”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上海、苏州、深圳等驻外分局的“前沿阵地”作用,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改数转项目,集中招引一批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落实“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通过重大项目预评估机制、区领导“双月过堂”机制等,大力引导存量企业实施智改数转,不断筑牢科技创新项目供给的新引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大调研、大宣传、大督导”活动,推行“先解决问题再说”“营商环境直通车”等工作机制,充分运用“项目管家”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实行土地、能耗等要素优先保障,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助推打造区域产业发展新高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姜堰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