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发布会
“扛起改革担当 冲刺千亿姜堰”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专场举行
信息来源: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11-14 15:34 浏览次数:

11月13日下午,我区召开“扛起改革担当 冲刺千亿姜堰”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专场,介绍我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的主要举措亮点成效,以及下一步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姜堰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同志发布相关情况,水利局、度假区、蒋垛镇、淤溪镇、俞垛镇有关负责同志回答记者现场提问。

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生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姜堰新画卷。2017年创成全国首批、苏中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2年创成全市首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是深耕溱湖沃土,构筑生态发展新格局。在生态旅游方面,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实现生态保护向市场价值转化的核心载体与亮丽名片,优越的生态禀赋催生了蓬勃的旅游热潮,2025年国庆假期间,景区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实现生态旅游收入近5000万元,生动展现了“绿水青山”的巨大市场价值。在生态产业方面,创新构建了“点、团、片”梯次发展模式。“溱湖湾”片区依托湿地风光,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产业带;“通南高沙土”片区深耕农业本底,构建起“通南五味”特色产业体系。在此模式下,两大示范片区联动发力、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农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在生态规划方面,2024年底启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整体规划”新一轮总规修编工作,重构核心游览空间,重点打造休闲旅居、乐游趣动、鹿鸣林野、四季风景四大板块,拟增设“南京中山植物园溱湖分园”,打造水生陆生植物及花卉、中草药植物园,做到季季有花、月月有景,营造网红打卡氛围。

二是升级环保设施,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致力技术改造倒逼产业转型。在全省率先开展铸造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召开省、市铸造行业综合整治现场会,铸造整治“姜堰模式”在全省推广。通过整治提升,铸造企业订单不降反升,2023年开票销售增长3.5%(高于全区平均2.8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增长62%,颗粒物排放浓度普遍达到20mg/m3以下(现行国家标准为30mg/m3)。注重环保升级促进生态赋能。投资7亿元建成的工业污水处理厂成功吸引了1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以东瑞新材料为代表的企业实现了项目投产与污水处理同步推进,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环保成本;蒋垛镇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降碳与生态涵养协同并进之路,引导6家新材料企业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屋顶资源生产绿色电力,年发电量65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00吨,实施20万吨高温耐材废料“绿岛”项目,实现了产业废旧耐材资源的综合治理、集约管理;淤溪镇出台专项政策引导企业节能改造,更新自动化生产线、优化工艺并采用环保原材料,2024年,全镇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2%,工业税收同比增长21.12%,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绿色实践由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俞垛镇对全镇14家涉及砖瓦、沥青、岩棉生产企业进行评分定级、环保改造,成功落地新加坡能源集中共享式储能项目,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该镇还投资建设4个大型“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及智慧渔业养殖项目,采用“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复合模式,年均发电量预计可达3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3.8万吨,实现了空间高效利用、资源价值叠加。

三是严守生态红线,拓宽价值转化新路径。严守生态空间约束,科学调整生态红线和管控区,创新运用“天地双眼”智慧监管,发现的16处涉及生态管控问题全部清零销号,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精准平衡。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部署实施生物多样性观测监测系统建设、鲍老湖陆生维管植物保护、湖西村苗圃树种更新等5个重点工程,栽种金边黄杨、栾树、乌桕等陆生维管植物万余棵,开展以溱湖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成溱湖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并配备超高清观测设备,以溱湖和鲍老湖为核心的里下河湿地区入选省“生态岛”试验区试点项目,全区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家底愈发厚实。推进幸福河湖建设,高品质推进河湖治理,累计建成幸福河湖438条,其中泰东河被水利部淮委评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并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姜溱河入选水利部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14条河道获评“省级幸福河湖”。打造“两山”转化典型案例,以淤溪小流域治理为试点,完成全国平原水网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实现价值转化190.6万元,成功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是优化服务效能,筑牢生态环境新防线。积极组建服务专队,创新建立“执法能手帮扶队进园区”管理模式,对园区企业环境问题进行全覆盖排查、点对点服务,全力指导企业提升污染防治管理水平,推动解决规划环评、园区废水废气治理、重点项目落户等问题。不断强化总量支撑,聚焦全区VOCs指标紧缺现状,统筹分析研判全市各地污染物总量入库以及需求情况,在全省率先跨区域开展排污总量指标置换,用50.169吨颗粒物指标置换泰兴市71.4792吨挥发性有机物指标,打破了环境要素县域流动壁垒。创新实施项目联审,积极推行“承诺制”叠加“两证合一”并联审批,帮助双登富朗特公司仅用一天时间取得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成为泰州首个实现“承诺制审批”与“环评排污并联审批”一体化改革项目,刷新建设项目环评排污审批新纪录。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守住了“绿水青山”,做活了“金山银山”,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促共赢的实践路径。“十五五”规划在即,我区将锚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发展目标,持续深化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迈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篇章。

一是构建高质量生态产业体系,打造全国知名生态文旅项目,全力推动“溱湖湾”与“通南高沙土”两大片区扩容升级,深度融合“文旅+体育+非遗”等多元业态,让静态资源“活”起来,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并行壮大绿色农业集群,让姜堰的生态产品效益更高、品牌更响。

二是推进高水平产业生态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工业领域,积极推动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及集中供热管线向外延伸,拓展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腹地,有效提升各地项目承载力,加快推动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利用处置“绿岛”建设,实现固废循环利用,助力建设“无废城市”;在农业领域,聚焦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农田退水、养殖尾水系统化整治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构建从生产到生态的良性循环链条,推动农业发展更加经济、更加绿色。

三是拓宽多元化两山转化渠道,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机制创新,着力探索生态产品系统化经营开发,积极推广生态环境导向(EOD)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深化“监测核算—市场交易—反哺保护”全链条工作机制,将淤溪小流域的试点经验推广到条件适宜的区域,让更多绿色资源“活起来”“走出去”。

四是筑牢现代化生态安全屏障,完善共建共治共享长效路径。持续开展溱湖湿地生态修复,有序扩大退耕还湿范围,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路径,拓展“生态+”融合场景,建设乡村研学基地、培育绿色民宿集群,让生态红利惠及于民;加强生态保护,以“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全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重点开展鸟类、水生生物等指示物种的系统观测,加强对溱湖、鲍老湖等重要生态廊道的区域保护;严格生态管控,坚决维护“两区一源,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通过构建“遥感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的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对生态功能区的常态化、智能化监管,做到问题早发现、快处置、动态清零,牢牢守住全区生态安全底线。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姜堰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